陈轩:青山逐梦育金果
在通山县众多返乡创业的人群中,有这么一个青年才俊,他憨厚朴实,却敢闯敢拼,用八年光阴将一片荒山打造“金果王国”;
他扎根山乡,任劳任怨,用苦干和实干,成为了远近闻名的“猕猴桃大王”。他就是陈轩,湖北省山优果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。
“现在是猕猴桃授粉的关键时期,现在自然授粉不足,得马上想办法……”4月24日,当我们见到陈轩时,他刚从瓜坪村的猕猴桃基地下来,风尘仆仆,憨厚朴实的脸上,略显一丝担忧。
1994年出生的陈轩,中专毕业后,一直跟随父亲在北京从事大理石生意。但随着国内建筑行业的逐渐饱和,陈轩和父亲的石材生意也随之进入萧条。在父亲的带领下,陈轩选择回乡创业,准备在鄂南小城开拓一番新基业。
在考察了通山众多的山野绿林后,在厦铺镇瓜坪村,陈轩跟随父亲惊喜发现了一片野生猕猴桃林。尝过之后,汁水丰富,口感醇甜,甘之如饴。这顿时为父子俩打开了一扇思维的窗户。“何不在这里传承开发猕猴桃?”经过全家商讨决定,陈轩和父亲选定了创业方向。
经过专家的严密分析,为陈轩的创业笃定了方向。毗邻厦铺瓜坪村和林上村的南岭山,海拔900米,是九宫山延伸余脉,年均气温22℃,云雾滋养、溪流环绕,千年古树群落的腐殖质让土壤格外肥沃,不论是土壤环境还是气候资源,都特别适合种植猕猴桃。统一了方向,锚定了目标,陈轩说干就干,风风火火开始了高山水果种植创业之路。
2018年初,以厦铺镇招商引资企业的身份,陈轩与瓜坪村、林上村签订了2000亩荒山流转协议,租期40年。为了让荒山“活”起来,陈轩一头扎进南岭山。面对荆棘丛生的荒坡,他投入全部积蓄,雇来挖掘机开山辟路,将陡峭山林改造成梯田。
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。2019年夏天,基地刚种下第一批猕猴桃苗,就遭遇罕见大旱。连续几个月无雨,幼苗叶片卷曲发黄,工人们纷纷摇头:“这山太高,水根本上不来。”陈轩一咬牙,租来数辆大卡车,每天载着几十个大水桶往返山脚与山顶。30多度的烈日,他带着工人一桶桶肩扛手提浇灌树苗,手掌磨出血泡,肩膀压出淤青,连续两个月吃住在山上。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,他淡然笑道:“衣服就没干过,汗水和泥水混在一起,能拧出半斤水。”
与大山较量的日日夜夜里,陈轩领悟到现代农业不能靠天吃饭,更不能靠蛮干。经历旱灾教训后,他开始向科技要生产力。在山顶修建5座蓄水池、1座水库,铺设数千米微喷管道,实现“旱能灌、涝能排”;引进水肥一体化系统,用菜籽饼发酵有机肥,确保果品绿色无公害;为攻克种植技术难关,他邀请湖北省农科院专家驻点指导,从品种选育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标准化管理。
2021年基地首次挂果,黄心猕猴桃肉质细腻、甜如蜜糖、口感惊艳,被乡亲们称为“神仙果”。但是因为前期水肥不佳,产量仅几千斤,大果率只有30%。但开弓没有回头箭,为了改善大果率不足的桎梏,陈轩一遍遍往返于基地和省、市农科院,在专家的指导下,在一遍遍的改善水肥管理下,功天不负有心人,到了2024年,果园年产猕猴桃30万斤,大果率跃升至70%,一个高标准现代化、智慧型猕猴桃果园已现雏形。为提升果品附加值,陈轩还建设了2000立方米冻库,电脑重量自动化分拣线将果实按克重分级:大果装进印着“轩之猕”的礼盒,小果则送到酿酒厂,酿成琥珀色的猕猴桃酒。
八年创业路,一颗赤子心。“自己富了不算本事,能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挣钱,才是真本事。”创业初期,基地常年只有十余名工人。农忙时缺人手,陈轩父子每天凌晨四点半开车接送村民上下山。陈轩也从不摆老板架子,除草时他第一个上手,套袋时他蹲在地里示范手法。随着基地规模扩大,他创新“公司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优先雇佣周边村民,年均支付劳务报酬超百万元。截至目前,公司已带动316户农户增收,其中30余户脱贫户实现稳定就业。
陈轩说,一路走来,各级部门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。县农业农村局提供有机肥、防草布等物资支持;县科经局邀请果茶所专家现场指导技术;人社部门给予10万元返乡创业资金扶持;厦铺镇政府帮助拓展销路;商务局每年组织去外地展销,高山金果甜遍北京、浙江等大城市……经国家绿色食品发展认证中心审核,基地猕猴桃被认定为A级“绿色食品”。公司还荣获了“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”“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”“湖北省返乡创业示范基地”“市、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”等诸多荣誉。
站在南岭山顶,陈轩指着连绵的绿浪满怀憧憬:“2025年基地将进入盛果期,预计年产鲜果超60万斤。我们要让‘轩之猕’品牌走向全国,还要发展民宿旅游,把这里建成集采摘、观光、康养于一体的生态乐园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