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通山县“名特优新”个体工商户巡展】志宏小碗菜:用心炒出20年老品牌
在通山县发改局附近,有这么一家老餐馆,那里食材新鲜,干净卫生,经济实惠、味美价廉,一碗碗家常小菜,爽口又下饭,成为受到众多食客好评追捧的放心餐馆。它着眼于帮助广大食客解决做饭难、炒菜累的难题,成为人们消费得起的贴心餐馆。它坚持顾客至上,诚信经营,秉承“自己不吃的菜,绝不给顾客吃”的初心,成为远近闻名的诚信餐馆。它就是志宏小碗菜。
12月18日,当我们走进志宏小碗菜,一块大牌匾“诚信为本”映入眼帘,整洁明亮的餐馆里,食客络绎不绝,老板娘张月红正忙着打理门店、热情招呼顾客,应接不暇。眼前的老板娘精明干练,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。
1983年2月,张月红出生于阳新县富水镇。在这个物质条件不丰裕的农家里,她是大姐大,自幼带着3个弟弟妹妹干农活。上山砍柴,下河捞鱼,平时吃些红薯叶、野菜,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点肉。彼时,外婆家在通山,舅舅承包了单位食堂。自小就机灵懂事、手脚勤快的张月红,一放假便跑来外婆家,到舅舅的食堂帮忙干活。1997年,张月红初中毕业后就选择赚钱养家,到舅舅的饭店做服务员。1999年,她南下打工,去广东省中山市的一家塑料模具厂做流水线工人。两年后,她又跟随父亲去云南做药材生意。几年的打工生涯,磨砺了她坚韧不屈的品性,也积累了一定的经营之道。2004年底,张月红返乡结婚。一无学历二无资金的小夫妻俩选择开店谋生。那时,夫妻俩在老八队车站附近盘下一个小店面,开了通山第一家酸辣粉店——王记酸辣粉。作为山区县城的新鲜事物,酸辣粉生意比较红火。两年后,积累了一定资金的夫妻俩不满足小打小闹,准备在新城开一家大一点的餐馆。当时新城区域(老地税局对面)还未大规模开发,门店不好找,张月红不辞辛苦,劳心奔波,抱着还在吃奶的孩子满街找店面。创业的过程充满艰辛和不易。2007年5月,夫妻俩在发改局附近租下一家店面,取名为“志宏餐馆”,专营家常炒菜。凭着丈夫精湛的厨艺,老板娘热情周到的服务,夫妻店生意慢慢有了起色。口味好、分量足,经济实惠的优势,受到十里八乡的顾客,尤其是上班族、做工族的青睐和好评。
可能顾客比较认人,看到我不在,就以为老板换人了……”2015年,当生意走上正轨后,张月红回归家庭,生育二胎,店里的生意交给丈夫打理,谁知一大批老顾客“不买账”,生意顿时冷清了许多。生完二胎后,张月红却不急着回归,而是在思索如何解决食材浪费的难题。她回忆道,传统的点单炒菜模式,导致库存食材多,既不新鲜又造成浪费。为了避免浪费,同时又要保证食材的新鲜程度,聪明能干的张月红准备另辟蹊径。在一次去湖南探亲过程中,她发现街头随处可见的湖南蒸菜店里,琳琅满目的小碗蒸菜,让顾客随意挑选,不一会儿便销售一空。受到启发的张月红又去武汉考察调研,发现“一人食”、“小而精”的新模式已经在大城市流行开来。找准时机,果断转型。张月红决心大菜小作,志宏小碗菜应运而生。小碗菜模式一经推出,便生意火爆,供不应求。
2021年,店面扩大到两层,面积达300多平方米,共有24张桌子。高峰期,桌桌爆满,一座难求,连门店外都摆了几张折叠桌,旺季的时候每日人流量达到800多人次,店里员工从最初的夫妻二人增加到现在的11人,小碗菜的经营模式在小县城风靡开来。“用新鲜食材做良心菜品,用真心情谊做贴心服务……”谈及20多年的经营理念,张月红目光灼灼,侃侃而谈地说道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,张月红夫妇始终坚持一招鲜,吃遍天,让顾客吃出家的味道。为追求食材新鲜,张月红每天天不亮就去大桥批发市场买菜,附近城中村的菜农也都会直接送来新鲜菜,当天采购当天用完,从无存货。店里也没有预制菜、隔夜菜,猪、羊、牛肉,都由自己卤制,腊肉腊鱼也是自家腌制。
初心在方寸,咫尺在匠心。张月红坚持用最热情的态度接待每一位顾客,用最细心的服务满足每一位顾客的需求。店里布置可爱小贴纸,紧跟年轻人潮流,尽显老板娘的慧心巧思;坚持和气生财,从不与顾客争执,客人提出意见,虚心接纳,主动检讨,一切皆以顾客满意为主;面对扫码支付“逃单现象”,她调整支付方式,变“你扫我”为“我扫你”,巧妙化解逃单问题:诚心实意对待顾客,在餐饮行业竞争越来越大的当下,多年不涨价,让顾客吃好不吃贵。
张月红夫妇在餐饮行业辛勤耕耘,也遇到了一些“贵人”相助。市场监管部门上门宣传食品安全标准,她每次都耐心听劝,要求厨师严格按照标准,戴帽戴口罩作业,力求炒出的每一碗菜都干净卫生,美味可口。“做人不亏心,做事不亏欠。”张月红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。正是凭着这份对餐饮事业的执着与匠心,“志宏餐馆”一开就是20年,已然成为通山县城小餐饮行业中的响亮品牌。“未来,我会坚守初心,在小碗菜领域中继续做下去,争取让‘志宏小碗菜’也能跟武汉的蔡林记热干面、精武鸭脖一样,做出通山的‘百年老字号’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