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优特新”个体工商户展示:

木雕熊:点木成金的不朽传承

2024-11-08 16:47
咸宁市市场监管部门

2024年8月14日,通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、通山县个体私营企业协会隆重举行全县第一批“名优特新”个体工商户表彰大会,对通山木雕等20户“名优特新”个体工商户进行公开表彰和奖励,以此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推进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,促进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。通山木雕传承人、“木雕熊”注册商标持有人熊应华被授予“名优特新”个体工商户。


五十载岁月沉淀不朽传承

熊应华18岁拜师学艺,从此,与木雕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如今熊应华73岁高龄,从事木雕技艺已有55个春秋。作为通山木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,熊应华从小天资聪颖,一不留神把自己永远“嫁”给了非遗。对木雕技艺的向往,让他放弃了跳出“农门”的机会,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木雕艺人,一生从事木雕工作。通山有着最悠久的古民居,遗留下许多精美的木雕作品。他跑遍通山各地,或拜访木雕老艺人,交流学习,或实地考察各地古建木雕技艺,观察人物神态,将他们融入雕刻题材之中。通过多年钻研,他熟练掌握了通山木雕传统的圆雕、浮雕、浅浮雕、镂空雕等各种雕刻技法,尤其擅长将镂空雕和深浮雕相结合,雕刻的人物造型更加鲜活、逼真,服饰细腻,纹理自然。他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,将各种戏曲人物故事融进木雕工艺品之中,如《文王访贤》《三顾茅庐》《关公送嫂》《平贵回窑》《柳毅传书》等。他刀下的人物、山水、花鸟走兽、草虫、风景、器物、几何纹等各种图案都构思精巧,形神皆备,令人拍案叫绝。

他不仅练就了精湛技艺,更是对木雕艺术怀有执着情怀,木雕已成为他毕生的挚爱和精神寄托。他雕刻的通山木雕代表性作品《看厨》,不仅保留了原《通山看厨》以戏剧故事和人物为主要雕刻题材,还注意山水、花鸟虫草和各种器物图案的搭配,整体结构更加精巧,雕刻更加精细。他精心制作的《百子拜寿》小圆桌、《群鸟朝凤》横匾等木雕作品,已成为通山木雕艺术品的代表作。熊应华成为通山木雕界最负盛名的木雕大师。

女承父业接替通山木雕神话

为了使通山木雕得到更好传承,熊应华在九宫山镇横石村创办了通山县木雕传承基地,带头授艺,先后培养学徒60多人,大多数徒弟在海南、广东、上海、北京等地发展,他们制作的木雕作品被各地爱好者收藏。通山县城马槽桥熊氏木雕作坊、横石村木雕作坊和陕西省西安市仿古家具木雕作坊生意兴隆,为通山木雕赢得“木板上的刺绣”之美誉。在他和同行们的不懈努力下,通山成为名副其实的“木雕之乡”。

他打破家传技艺传男不传女、传内不传外观念的束缚,将女儿熊宝杏作为传承人。熊杏宝自小耳濡目染,幼小的心灵种下了爱好艺术的种子。慈祥的父亲手把手将木雕技艺传承给她继承,使得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能一代代传递下去。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,其作品《闹元宵》引起轰动,被咸宁市档案馆收藏。熊宝杏还成为咸宁市群艺馆文化志愿者,为大众演示通山木雕的技艺,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非遗,重视非遗,喜爱非遗。如今,熊杏宝创建的九宫山镇程许村非遗木雕工艺基地,主要从事宗祠、寺庙、农庄、家居雕刻业务,实现年产值200万元。

非遗传承展现大成之作

多年来,熊应华积极参加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,先后参加了武汉艺术博览会、洛阳丝路非遗嘉年华、湘鄂赣皖四省非遗联展、湖北长江非遗大展,以及每年的湖北省、咸宁市、通山县非遗展示活动。他创作的木雕挂屏入选在俄罗斯举办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。咸宁市档案馆联合湖北影像网视传媒公司拍摄非遗纪录片《木雕熊》,专门讲述了这位通山木雕大师的工匠精神。

一件事干了一辈子,一辈子只干一件事。熊应华先后被授予国家级、湖北省、咸宁市、通山县的木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优秀非遗传承人,获得了木雕大师的荣誉。我们相信,熊应华正在着手创建的通山木雕展览馆,将给我们全方位展示通山木雕的大成之作。
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